客知网 导航

求在文言文中“以”字的所有用法,各位学霸帮帮忙

2024-05-19来自:客知编辑
1.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以”字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二)“以”字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以”字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
(四)“以”字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五)“以”字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如: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2. “以”字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以”字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以”字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以”字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剑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四)“以”字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五)“以”字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例如: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

请问文言文中于字的用法~

详细字义
〈动〉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本义:超过)
2.
往;去 [go]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周南·桃夭》。毛传:“于,往也。”
予惟以尔庶邦于伐殷,逋播臣。——《书·大诰》
3.
取 [take]
昼尔于茅,宵尔索陶。——《诗·豳风·七月》
4.
如;好像 [look]
《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易·系辞下》
5.
又如:于何(如何)

〈介〉
1.
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意义相当于“在”、“到”或“在…方面(上、中)” [in, at, etc.]
捐金于野。——《后汉书·列女传》
2.

成于机杼。
射于家圃。——宋· 欧阳修《归田录》
3.

葫芦置于地。
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于:介词,到。)—— 清· 姚鼐《登泰山记》
4.
又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14年;于以(在何处);于兹(在此);于时(在此)
5.
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当于“向”、“对”、“对于” [for, etc.]
告之于帝。——《列子·汤问》
何有于我。——《论语》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唐· 韩愈《师说》
言于李愬。——《资治通鉴·唐纪》
语于富者。——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6.
又如:他做的事于人民有益
7.
表示动作、行为的所从,意义相当于“从”或“自”、“由” [from]。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8.
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相当于“被” [by]
不拘于时。——唐· 韩愈《师说》
苦于多疾。——宋· 苏轼《教战守》
伤于缚者。——清· 方苞《狱中杂记》
择于自然。——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9.
又如:我限于水平,未能对这篇文章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
10.
引进比较对象,意思相当于“比” [than]
甚于妇人。——《战国策·赵策》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同于真。——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11.

同于幻。
近于自然。——蔡元培《图画》
12.
又如: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13.
表示把动作、行为加给对方,相当于“给” [to, etc.]。如:荣誉归于教练
14.
表示相对的位置 [in]。如:垂直于肋板的脊柱
15.


1.
词缀。嵌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不必译出
以至于寸。——《后汉书·列女传》
越于诸侯。——《国语·晋语》
2.

以免于难。
可以免于难。
3.
“於”
4.
另见 yū

13319165566:关于文言文中“以”的用法 -
巢翟贱—— 以1.作介词则以铁范置铁板上何以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用.拿凭因为2.作连词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可译为“来”3.作动词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认为

13319165566:文言中以字的用法 -
巢翟贱——[答案] 以 释义 yǐ①用;使用.《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②做.《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如或知尔,则何~”③认为.《邹忌讽齐王纳谏》:“皆~美于徐公.”④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可...

13319165566:古文中文言虚字<以>有几种用法? -
巢翟贱—— "以"字在古文中 (一)动词 1.用.如:“以礼待之”.左传˙襄公十年:“我辞礼矣,彼则以之.”汉˙王充˙论衡˙程材:“洗洿泥者以水,燔腥者用火.” 2.仰赖、凭藉.韩非子˙五蠹:“富国以农,距敌恃卒.”汉˙王充˙论衡˙卜筮:“欲...

13319165566:文言文中“以”字的几个用法1.楚令因以梁瓜之美怒其亭瓜之恶也2.梁亭觉之,因请其尉3.尉以请宋就4.楚王闻之,惄然愧,以意自闵也5.转败而为功,因祸而... -
巢翟贱——[答案] 1.因为 2.于是 3.用,拿 4.把 5.最后没“以”

13319165566:古代汉语中“以”字的虚词用法 -
巢翟贱——[答案] 一、作介词."以"作介词是其最常见的用法,情况也比较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种: 1.引进动作、行为的工具、凭借.可译为"用"、"拿"、"根据"等. 例如: ①不用.则以纸帖之.(《活扳》) ②今以蒋氏现之,犹信.((捕蛇者说)) 例①用"以...

13319165566:文言文中“以”的用法有哪些? -
巢翟贱—— 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2、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3、表示动作、行为产生...

13319165566:文言文翻译 以的用法 -
巢翟贱—— 以有3种用法,具体如下:1.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 2.用作连词,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

13319165566:以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
巢翟贱——[答案] 1.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以”字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13319165566:文言文中“以”的用法 并举例 最好是初一书上的 -
巢翟贱—— "以"字在古文中,就词性而言,有六种,至於语法上的用法,也大致如是.详见下文. (一)动词 1.用.如:“以礼待之”.左传˙襄公十年:“我辞礼矣,彼则以之.”汉˙王充˙论衡˙程材:“洗洿泥者以水,燔腥者用火.” 2.仰赖、凭藉...

13319165566:古文中"以"的用法 -
巢翟贱—— 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②以...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六)通假 1.通“已”,已经.①固以怪之矣...

相关链接:
首页
返回顶部
反馈及联系:
客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