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知网 导航

虚词“以”、“则”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分条并举例,最好都用《论语》中的例子。求古文高手帮忙谢谢了!

2024-05-18来自:客知编辑
《论语》,“以”字175见,“则”字124见。字义可以通解,就是与语境没关系。语境说是仿西式语法家们为了把中文汉字改成拼音字母符号书写系统而潜心刻意发明设计底。

《说文解字》:以,“用也,从反巳。贾侍中说,巳,意己实也。象形”。
“用,可施行也,从卜,从中”。

“则,等画物也。从刂,从贝。贝,古之物货也。

用现代白话说:以,就是凭依话题中提供的条件,可以实行事情,没有动名形,也不是什么介词、副词、连词、代词、动词,西化之前汉字就没有词性的区隔。
则,就是话题中提供的情况纲领似(软的、可变化的、乃至看不见的)得影响到事情的改变或发生。自己解释不了,就应分什么词性,愚己愚人。

为了满足作业答案的要求,以下抄录《十三经辞典·论语孝经卷》的解释:

以:

一、介词:按照,用。(介绍依赖、藉助的事物或遵循的准则)
《为政》:为政以德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
《宪问》:以杖叩其胫
二、介词:把。(介绍对象)
《公冶长》:以其兄之子妻之
《子路》: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
《子张》:子服景伯以高子贡
三、介词:因、因为。(介绍原因)
《里仁》:以约失之者鲜矣
《公冶长》: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卫灵公》: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言废人
四、连词:来、以便。(连接分句,表示目的)
《宪问》:修己以安百姓
《季氏》: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
五、动词:认为、以为。
《述而》:二三子以我为隐乎?
《先进》: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
《卫灵公》: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
六、连词:来。(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示偏正关系)
《述而》: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颜渊》: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子张》:百工居肆以成其事
七、动词:任用、使用
《子路》:子曰: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宪问》: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微子》: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
八、连词:就、便。(连接分句,表示连贯关系)
《公冶长》: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先进》: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九、连词:因为。(连接分句,表示原因)
《先进》: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此以不算连词)也
《宪问》: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十、助词:(用在方位词前,表示范围)
《雍也》:中人以上,可以(不算此字,下一可以之以同)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述而》: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悔也
十一、代词:这,这样。(表示近指)
《宪问》: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
《子张》: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
十二、介词:在。(介绍处所)
《阳货》:公山佛扰以费畔
佛肸以中牟畔
十三、连词:而。(连接词与词,表示并列关系)
《为政》: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
十四、副词:仍然。(表示依然不变)
《泰伯》: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
十五、连词:甚至。(连接分句,表示进层关系)
《颜渊》: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十六、连词:而。(连接分句,表示结果)
《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
十七、动词:及。
《尧曰》:朕躬有罪,无以万方
以为:1、“以......为......”的省略形式。表示处置。把......当做,把......做成,让......做。
《为政》: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乡党》:红紫不以亵服
《季氏》: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东蒙主
2、动词:认为
《八佾》: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子张》: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则:

一、连词:就,那么。(连接分词,表示连贯关系)
《为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述而》: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子罕》:过则勿惮改
二、副词:就。(表示强调)
《先进》: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惟求则非邦者与?
《卫灵公》: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
三、连词:却。(连接分句,表示转折关系)
《子路》:欲速则不达
《微子》: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之矣
《子张》:本之则无,如之何?
四、连词:(连接词或分句,表示并列关系)
《里仁》: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五、副词:祗。(表示仅限于某一范围)
《雍也》: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述而》: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六、动词:效法、学习。
为天威大,唯尧则之

具体不理解处请提出,在说明。

在百度搜索,论语译注,或者直接打开这个网址http://wenku.baidu.com/view/b9fa81c158f5f61fb7366613.html?pn=200
“以”在192页,“则”在220页最下面
是论语中详细的各种用法,至于翻译,再搜下就可以了。

,,,我一本书上有。。。你加我 我拍给你好了。。。

文言文中除了“之”还有那些字可以表示“的”的意思,请给例句,谢谢~

  单纯表示 的 的意思就这一个。其他的都是你的他的,的人啊什么的 肯定不是你想问的

  系统列出虚词大全


  文言虚词是指那些词汇意义比较抽象,绝大部分不表示明确含义,却能组织实词完成句子的词类。相对文言实词来说,文言虚词的意义一般都不很实在,它在文中、句中往往侧重于语法功能。近几年来,对文言虚词的考查较为稳定,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同一个虚词在不同语境中的用法和意义。

  例如“之”:①辍耕之垄上 之:作动词,去,往。

  ②怅恨久之 之:音节助词,无义。

  ③天下顺之 之:作代词,代“得道者”。

  ④何陋之有 之: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⑤悍吏之来吾乡 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2、多个虚词在不同语境中表示相同意义

  例如:依照例句,写三个表示“都、全”之意的词语。

  皆: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悉: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咸: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具:问所从来,具答之。

  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区别某个虚词古今义的细微差别。

  如: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无条件连词。

  可以一战。可以:可以凭借。今义:一个词。

  其实味不同。其实:它的果实。今义:一个词。

  4、辨析文言虚词的用法功能。

  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如是代词要明确它所指代内容,副词要求指出它在句子中的作用,连词要求指出它在句中表示何种关系,助词要区别它属于结构助词还是语气助词等等。

  二、复习方法

  1、掌握常用虚词“之、其、而、于、然、以、乃”等的一般用法。

  掌握虚词运用的规律,重视一词多义的现象是准备文言虚词应试的重中之重。只有掌握规律才能心中有数。在复习时,对某些虚词有哪几种用法,学习过哪些例句都应烂熟于心,因此要积累常见虚词的不同用法,同学们可以按照下面常用虚词的积累情况,在每种用法后再补充一个例句,以便记得更扎实,理解得更透彻。

  (1)乃

  ①连词,“于是,就”,如“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 (《乐羊子妻》)“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②副词,“才”,如“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狼》)

  ③副词,“竟然”,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桃花源记》)

  ④动词,表判断,“是,就是”,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

  ⑤代词,“你,你的”,如“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

  (2)之

  ①代词,如《十则》中“学而时习之”代“学习的知识”;《桃花源记》中“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代“这”,“问所从来,具答之”代“他们(指源中人)”,“闻之,欣然规往”代“这件事”;《捕蛇者说》中“君将哀而生之乎?”代“我”。

  ②“之”,结构助词,用在主语、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变成句子或词组,充当了全句子的一个成分,不译,如“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为学》)

  ③音节助词,起补充音节作用,不译。如“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

  ④动词,“至,往”,如“吾欲之南海”。(《为学》)

  ⑤副词,“这么”,如“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孙权劝学》)

  ⑥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如“何陋之有?”(《陋室铭》)

  (3)于

  ①介词,表处所,“在”,如“其一犬坐于前”。(《狼》)

  ②表对象,“对”,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

  ③表比较,“比”,如“贤于材人远矣”。(《伤仲永》)

  ④介词,“从”,如“受地于先王”。 (《唐雎不辱使命》)

  ⑤介词,“由于”,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⑥介词,“给”,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也

  ①“也”,表疑问语气,“呢”,如“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论语》)

  ②“也”,语气助词,表陈述,不译,如“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辩日》)

  ③“也”,语气词,表肯定,不译,如“而日中时远也”。 (《两小儿辩日》)

  ④语气助词,表判断,无义,如“菊,花之隐逸者也”。 (《爱莲说》)

  (5)以

  ①介词,“把”,如“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

  ②介词,因此,如“臣是以无请也”。 (《扁鹊见蔡桓公》)

  ③目的连词,“来”,如“以光先帝遗德”。 (《出师表》)

  ④结果连词,“以致”,如“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

  ⑤假设连词,“如果”,如“以啮人,无愈之者”。 (《捕蛇者说》)

  ⑥介词,“根据,凭”,如“以我酌油知之”。 (《卖油翁》)

  ⑦动词,“认为”,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远”。 (《两小儿辩日》)

  ⑧介词,“按照”,如“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⑨通假字,“以”通“已”,如“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

  (6)为

  ①表动作,相当于动词“做,作为”,如“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

  ②表判断,相当于“是”,如“此不为近者大而远者小乎”。 (《两小儿辩日》)

  ③有时与“何”等字连用表语气,如“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公输》)

  ④表示所向,相当于“对”,如“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⑤表原因,相当于“因为”,如“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

  ⑥特殊用法,与“谓”相同,如“宋所为无稚兔鲋者也”。 (《公输》)

  ⑦与“所”连用,表被动,如“其印为余群从所得”。 (《活板》)

  (7)乎

  ①语气助词,表反问,“吗”,如“不亦乐乎! ”(《论语》)

  ②语气助词,表感叹,可译为“啊”,如“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孙权劝学》)

  ③语气助词,表疑问,可译为“吗”,如“达于汉阴,可乎?”(《愚公移山》)

  ④语气助词,表推测,如“兹若人之俦乎? ”(《五柳先生传》)

  (8)而

  ①连词,表顺接,如“环而攻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②连词,表修饰,“可计日而待也”。 (《出师表》)

  ③表顺接连词,如“而泻出于两峰间者”。 (《醉翁亭记》)

  ④连词,表并列,如“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

  ⑤表转折,如“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9)则

  ①连词“就”,如“学而不思则罔”。 (《论语》)

  ②连词,“却”,如“及日中则如盘盂”。 (《两小儿辩日》)

  ③连词,“那么”,如“然则何为使子”。 (《晏子故事两篇》)

  (10)者

  ①代词,“……的人”,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

  ②语气助词,组成“……者……也”式,表判断,如“陈涉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

  ③用在主语后面,表判断,如“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

  ④用于词尾,“……的样子”,如“觉无异能者”。 (《黔之驴》)

  ⑤表“……的原因”,如“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1)其

  ①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相当于“他”、“他们”、“他们的”、“那个”等意,有时还可以作“其中”讲。代二僧,如“其一贫”。(《为学》)代“两狼”,如“恐前后受其敌”。 (《狼》)代“其中的”,如“其一犬坐于前”。 (《狼》)指示代词,“那”,如“问其故”。 (《两小儿辩日》)人称代词,“他们”,如“择其善者而从之”。 (《论语》)代词,“这里”,如“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桃花源记》)代词,“他们的”,如“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桃花源记》)代词,“他的”,如“既出,得其船”。(《桃花源记》)代词,“他”,如“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桃花源记》)

  ②语气助词,“刚刚”,如“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 (《捕蛇者说》)

  ③加强反诘语气,如“其如土石何? ”(《愚公移山》)

  ④表示揣测,副词,加强反问,难道。如“其孰能讥之乎?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12)若

  ①代词,“你,你们,你们的”。如“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

  ②动词“如,像”,如“仿佛若有光”。 (《桃花源记》)

  ③假设连词,“如果”,如“若止印二三本,未为简易”。 (《活板》)

  (13)虽

  ①连词,“即使”,如“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

  ②连词,“虽然”,与现代汉语不同,表示“虽然如此”,如“神龟虽寿”。 (《龟虽寿》)

  (14)焉

  ①语气助词,表反问等语气,如“万钟于我何加焉”。 (《鱼我所欲也》)

  ②代词,“它”,如“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

  ③疑问代词,“哪里”,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④兼词,相当于“于之”,“在那里”,如“惧有伏焉”。 (《曹刿论战》)

  (15)然

  ①用于形容词词尾,表修饰,“……的样子”,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②代词,“这样”,如“父利其然也”。 (《伤仲永》)

  ③连词,“可是”,如“然往来视之”。 (《黔之驴》)

  ④“对,正确”,如“吴广以为然”。(《陈涉世家》)

  2、通过比较分析,从文言文句子的语法结构入手,体会文言虚词的用法功能。

  理解虚词的语法功能,可以从分析文言句子的语法结构入手解决问题,我举“以”的例子来说明,当“以”后跟有名词或代词(或逻辑上如此,句子中省略了),并共同组成了一个短语,那么此处的“以”都应看作介词,再结合语言环境,从“把”“用”“拿”“因为”“凭借”等义项中选择一个解释就可以了,当“以”连接两个动词,则“以”应视为连词了;若连接一个分句,放在后一分句的句首,“以”就应看作是引出结果或目的连接,解释为“以致”或“……为了……”“用来”等。又如“而”可以从句中所处位置(如用在主谓之间表假设)和前后分句的关系来确定它的用法。据此看来,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应是理解文言虚词的好方法。

文言实词填空练习(常见120个文言实词)

1、爱:①喜爱,爱护;②怜惜,同情;③吝惜,舍不得。
⑴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 )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过秦论》)
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 )人。(《过秦论》)
⑶爱( )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
⑷嗟夫!使六国各爱( )其人,则足以拒秦。(《阿房宫赋》)
2、安:①安稳,安定,安全;②安逸,安乐;③安心;④安放,设置(后起意义);⑤疑问代词,哪里,哪儿;⑥疑问副词,怎么,哪里。
⑴既来之,则安( )之。(《季氏将伐颛臾》)
⑵沛公曰:“君安( )与项伯有故?”(《鸿门宴》)
⑶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 )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⑷臣死且不避,卮酒安( )足辞!(《鸿门宴》) ⑸项王曰:“沛公安( )在?” (《鸿门宴》) ⑹思国之安( )者,必积其德义。(《谏太宗十思疏》)
⑺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 )人(《谏太宗十思疏》)
⑻安( )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⑼成语“皮之不存,毛将安( )附”
3、被:①被子;②覆盖;③施及,加于……之上;④蒙受,遭受;⑤介词,表示被动;⑥音同“披”,披在身上或穿在身上。⑦音同“披”,披散,散开。
⑴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 )冰雪。(《促织》)
⑵屈原至于江滨,被( )发行吟泽畔(《史记•屈原列传》)
⑶虽万被( )戮,岂有悔哉! (《报任安书》) ⑷项王亦身被( )十余创。(《项羽本纪》) ⑸将军身被( )坚执锐(《陈涉世家》)
⑹成语“泽被( )后世”“被( )发左衽”
4、倍:①一倍,加倍;②通“背”,背向着,背对着;③通“背”,违背;④通“背”,背叛,反叛。
⑴尝以十倍( )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过秦论》)
⑵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 )德也。(《鸿门宴》)
5、本:①草木的根;②根源,来源;③根本、基础的东西;④本业,特指农业;⑤推究,探究;⑥副词,本来;⑦底本,版本;⑧封建社会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后起意义)。
⑴兵弱于外,政乱于内,此亡国之本( )也。(《韩非子》)
⑵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谏太宗十思疏》)
⑶抑本( )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
⑷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 )图宦达,不矜名节。(《陈情表》)
⑸今背本( )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末,指工商业;残,祸害。)(《论积贮疏》) ⑹成语“舍本( )逐末”“本( )末倒置”
6、鄙:①边邑,边远的地方;②庸俗,浅陋;③看不起,轻视,鄙视。
⑴孔子鄙( )其小器。(《训俭示康》)
⑵蜀之鄙( )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⑶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⑷先帝不以臣卑鄙( )(《出师表》)
7、兵:①兵器,武器;②用兵器伤害人;③军事,战争;④军队;⑤兵士。
⑴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 )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⑵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 )也’?(《寡人之于国也》)
⑶左右欲兵( )之。(《史记•伯夷列传》)
⑷当是时,项羽兵( )四十万,在新丰鸿门。《鸿门宴》
⑸可汗大点兵( )(《木兰诗》) ⑹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扬州慢》)
⑺成语“穷兵( )黩武”“兵( )不厌诈”“厉兵( )秣马”“兵( )临城下”
8、病:①重病;②患病,生病;③疲倦,劳累;④困苦;⑤毛病,缺点;⑥担心,忧虑。
⑴其后二年,余久卧病( )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项脊轩志》)
⑵臣少多疾病( ),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陈情表》)
⑶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 )矣。(《捕蛇者说》)
⑷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问说》)
⑸君子病( )无能焉,不病( )人之不己知也。(《论语》)
9、察:①观察,仔细看;②看清楚;③考察;④考察后予以推荐;⑤精明;⑥明察,细究。
⑴察( )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寡人之于国也》)
⑵前太守臣逵察( )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陈情表》)
⑶明足以察( )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成语“明察秋毫”)(《齐桓晋文之事》)
⑷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 )则无徒。(《答客难》)
⑸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必以情。(狱,案件;以,根据。)(《曹刿论战》)
10、朝:①早晨;②一日,一天;③上朝,朝拜,朝见(天子);④朝廷;⑤拜见;⑥朝代;也指某皇帝的一代。
⑴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过秦论》) ⑵序八州而朝( )同列,百有余年矣。(《过秦论》) ⑶朝( )歌夜弦,为秦宫人。(《阿房宫赋》) ⑷逮奉圣朝( ),沐浴清化。(《陈情表》) ⑸相如每朝( )时,常称病。(《廉颇蔺相如列传》) ⑹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 )开济老臣心。(《蜀相》)⑺成语“班师回朝( )”“朝( )秦暮楚”
11、曾:①zēng,指与自己隔两代的亲属,如“曾祖”“曾孙”;②zēng,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常与“不”连用,可译为“竟然”或“连……都……”;③通“增”,增加;④céng,,曾经。
⑴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 )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
⑵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 )不能以一瞬。(《赤壁赋》)
⑶所以动心忍性,曾( )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⑷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 )相识。(《琵琶行》)
12、乘:①驾驭,乘坐;②登上;③趁,顺应;④顶着,冒着;⑤车,兵车,包括一车四马;⑥车的量词,“辆”。
⑴乘( )彼垝垣,以望复关。(《氓》)
⑵因利乘( )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⑶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 )之势。(《过秦论》)
⑷张良曰:“沛公之参乘( )樊哙者也。”(《鸿门宴》)
⑸余以(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 )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⑹若夫乘( )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逍遥游》)
⑺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 ),质于齐,齐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
⑻成语“乘( )人之危”
13、诚:①真心,不虚伪;②确实,的确;③连词,表假设,“如果”“果真”。
⑴此诚( )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⑵盖在殷忧,必竭诚( )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谏太宗十思疏》)
⑶君人者,诚( )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谏太宗十思疏》)
⑷楚诚( )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史记•屈原列传》)
⑸成语“诚( )惶诚恐”
14、除:①台阶;②任命,授职;③去除,除掉;④修治;⑤流逝,过去。
⑴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 )臣洗马。(《陈情表》) ⑵黎明即起,洒扫庭除( )(《朱子家训》) ⑶兴利除( )弊。 ⑷爆竹声中一岁除( ) (《元日》)
⑸即除( )魏阉废祠之址而葬之。(《五人墓碑记》)
15、辞:①口供;②言词,文辞;③告诉,讲话;④推辞,不接受;⑤辞别,告别;⑥文体的一种;⑦托辞,借口。
⑴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季氏将伐颛臾》)
⑵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鸿门宴》) ⑶臣以供养无主,辞( )不赴命。(《陈情表》) ⑷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⑸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 ⑹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 )楼下殿,辇来于秦。(《阿房宫赋》) ⑺成语“在所不辞(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
16、从:①跟随;②使……跟随;③依傍,紧挨着;④顺从,听从;⑤堂房亲属;⑥通“纵”,合纵。
⑴合从( )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⑵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过秦论》)
⑶沛公旦日从( )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 ⑷樊哙从( )良坐。(《鸿门宴》)
⑸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 )之。(《谏太宗十思疏》) ⑹升死,其印为余群从( )所得。(《活版》) ⑺弟走从( )军阿姨死。(《琵琶行》) ⑻成语“从( )善如流”“恭敬不如从( )命”
17、殆:①危险;②精神疲倦而无所得;通“怠”,懈怠;③几乎;④副词,大概,恐怕。
⑴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 )有神护者。(《项脊轩志》)
⑵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孙子•谋攻》)
⑶谢灵运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游历殆( )遍。(《梦溪笔谈》)
⑷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
⑸有殆( )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18、当:①在(某处、某时);②占据,把守;③掌管,主持;④判罪;⑤抵挡,阻挡;⑥担当,担任;⑦通“倘”,如果。
⑴当( )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过秦论》)
⑵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 )项王乎?”(《鸿门宴》)
⑶人君当( )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谏太宗十思疏》)
⑷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 )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
⑸猥以微贱,当( )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陈情表》)
⑹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 )斩。(《陈涉世家》)
⑺一夫当( )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⑻成语“当( )家作主”“锐不可当( )”
19、:①道路,通道;②途径,方法,措施;③规律,道理;④指道家,道教;⑤主张,思想,学说;⑥说,讲;⑦dǎo,通“导”,引导;⑧道义,正义;⑨风尚,风气。
⑴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 )夫先路。(《离骚》)
⑵养生丧死无憾,王道( )之始也。(《寡人之于国也》)
⑶于是废先王之道( ),焚百家之言(《过秦论》)
⑷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 )也。(《韩非子•五蠹》)
⑸从郦山下,道( )芷阳间行(《鸿门宴》)
⑹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 )哉?(《谏太宗十思疏》)
⑺余嘉其能行古道(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⑻师者,所以传道( )受业解惑也。(《师说》)
⑼嗟乎!师道( )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 )行空,不霁何虹?(《阿房宫赋》)
⑾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 )也哉!(《游褒禅山记》)
⑿成语“道( )不同不相为谋”
20、得:①应该,应当;②对,合适;③能够;④收获;⑤心得,体会;⑥得意,满足;⑦融洽;⑧通“德”,感激。
⑴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 )兄事之。”(《鸿门宴》)
⑵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 )而族灭也?(《阿房宫赋》)
⑶当其欣于所遇,暂得( )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兰亭集序》)
⑷古人之观於天地……,往往有得( )。(《游褒禅山记》)
⑸轩凡四遭火,得( )不焚,殆有神护者。(《项脊轩志》)
⑹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 )我欤?(《鱼我所欲也》)
⑺某亦守法,于公甚相得。(《记王忠肃公翱事》)
21、度:①量长短的标准;②限度,尺度;③制度,法度;④度量,气度;⑤渡过,越过;⑥量词,表示次数;⑦duó,量长短;⑧duó,估计,揣度,推测;⑨谱曲,谱写;⑩思考,考虑。
⑴内立法度( ),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过秦论》)
⑵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 )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过秦论》)
⑶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谏太宗十思疏》)
⑷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
⑸度( )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⑹会天大雨,道不通,度( )已失期。(《史记•陈涉世家》)
⑺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 )阴山。(王昌龄《出塞》)
⑻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 )之。” ⑼权,然后知轻重;度( ),然后知长短。
⑽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 )此曲。(《扬州慢》)
⑾成语“置之度( )外”“一年一度( )”
22、非:①不对的,不合理的;②非难,责怪;③不是;④无,没有;⑤认为……不对。
⑴非( )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劝学》)
⑵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⑶臣之辛苦,非( )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陈情表》)
⑷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 )之而不加沮。(《逍遥游》)
⑸是己而非( )人,俗之同病。 ⑹成语“惹是生非( )”“是古非( )今”
23、复:①夹层的,双层的;②繁复,重复;③再,又;④返回;⑤恢复;⑥回答;⑦告诉,上报;⑧通“覆”,遮盖,盖上。
⑴呜呼!师道之不复( ),可知矣。(《师说》)
⑵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 )道行空,不霁何虹?(《阿房宫赋》)
⑶乃使人复( )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项脊轩志》)
⑷不敢出一言以复( )。(《送东阳马生序》) ⑸复( )之以掌,虚若无物。(《促织》)
⑹有复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齐桓晋文之事》)
⑺成语“髀肉复( )生”“故态复( )萌”
24、负:①背,用背驮东西;背靠着;②承载,担负,支撑;③使承担;④凭借,依仗;⑤享有;⑥违背,背弃;⑦辜负,对不起;⑧蒙受,遭受;
⑴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 )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
⑵使负( )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阿房宫赋》)
⑶吾今且赴府,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孔雀东南飞》)
⑷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 )大舟也无力。(《逍遥游》)
⑸久负( )盛名 ⑹均之二策,宁许以负( )秦曲。(《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⑺秦贪,负( )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同上)
⑻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 )约不偿城。(同上)
⑼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 )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同上)
⑽成语“负( )屈衔冤”“负( )隅顽抗”
25、盖:①车盖;②遮蔽,掩盖;③胜过,超过;④副词,大概,大约,表推测,推断;⑤连词,表示推测原因,译为“大概因为”;⑥ 句首语气词,表示要发议论;⑦通“盍”,何不;⑧通“盍”,何,怎么。
⑴ 盖( )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季氏将伐颛臾》)
⑵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 )寡。(《谏太宗十思疏》)
⑶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 )音谬也。(《游褒禅山记》)
⑷盖( )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同上)
⑸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 )矣。(《项脊轩志》)
⑹枝枝相覆盖( ),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
⑺盖( )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赤壁赋》)
⑻盖(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报任安书》)
⑼力拔山兮气盖( )世(《垓下歌》)
⑽嘻,善哉!技盖( )至此哉?(《庖丁解牛》)
26、故:①旧,与“新”相对;②旧有的,原来的;③老朋友;旧交情;④衰退,衰老;⑤原因,缘故;⑥故意,特意;⑦所以,因此;⑧复音词“是故”,因此。
⑴温故( )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⑵故(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⑶(吴)广故( )数言欲亡,忿恚尉。(亡:逃亡。忿恚:使……愤怒。)(《史记•陈涉世家》)
⑷故(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
⑸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 )业,因遗策。(《过秦论》)
⑹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 )?”(《鸿门宴》)
⑺故( )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⑻豫章故( )郡,洪都新府。(《滕王阁序》)
⑼是故( )圣益圣,愚益愚。(《师说》)
⑽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琵琶行》)
⑾成语“故( )弄玄虚”“故( )伎重演”“一见如故( )”
27、顾:①回头看;②看;③探望,拜访;④顾念,考虑;⑤副词,表示轻微的转折,相当于“只是”、“不过”;⑥ 副词,表反问,岂,难道。
⑴三顾( )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⑵人之立志,顾( )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⑶樊哙曰:“大行不顾( )细谨,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
⑷每移案,顾( )视无可置者。(《项脊轩志》)
⑸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 )妻子(《报任安书》)
⑹相顾( )无言,惟有泪千行。(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
⑺相如顾( )召赵御史书曰(《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⑻顾( )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同上)
⑼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 )未有路耳。(《史记•魏公子列传》)
⑽成语“瞻前顾( )后”
28、固:①坚固,牢固,特指地形险要和城郭坚固;②巩固、稳固,安定,使……坚固(稳固);③坚持,坚决;④固执,顽固;⑤鄙陋;⑥本来,原来;⑦确实,实在;⑧表让步,固然。
⑴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 )国不以山溪之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⑵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 )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⑶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拥雍州之地。(《过秦论》)
⑷君臣固( )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过秦论》)
⑸斯固( )百世之遇也。(《五人墓碑记》) ⑹至于颠覆,理固( )宜然。(《六国论》) ⑺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 )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
⑻人固( )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
⑼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阿房宫赋》)
⑽仆非敢如此也。请略陈固( )陋。(《报任安书》) ⑾成语 “固( )若金汤”
29、归:①女子出嫁;②返回;③送回,归还;④归附,归顺;⑤汇聚;⑥通“馈”,赠送。
⑴寡人闻古之贤君,四方之民归( )之,若水之归( )下也。(《勾践灭吴》)
⑵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 )?(《孔雀东南飞》) ⑶后五年,吾妻来归( )。(《项脊轩志》) ⑷自牧归( )荑,洵(的确,确实)美且异。(《静女》)
⑸成语“完璧归( )赵”
30、国:①国家;②周代诸侯国以及汉以后侯王的封地;③国都,京城。
⑴登斯楼也,则有去国( )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也。(《岳阳楼记》)
⑵九国( )之师,逡巡而不敢进。(《过秦论》)

15591384680: 下面句子中都有“以”,辨别它们在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 (1)则 以 一铁范置铁板上: (2)则 以 一平板按其面: (3) 以 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4)能 ... -
栾克石——[答案] 答案: 解析: (1)把;(2)用;(3)用来;(4)用

15591384680:如何区别虚词“以”的意义和用法 -
栾克石—— 虚词“之” 在疑问句或者否定句中常用在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作前置宾语的标志或前置宾语.阅读时,把握这个特点,从语法角度分析,就比较容易判断.如2008年高考广东卷第7题:下列各句中的“之”属于代词作前置宾语的一项是( ) ...

15591384680:推断文言虚词词义的几种方法 -
栾克石——[答案] 一、词性分析法 许多虚词兼有几种词性,在不同的句中具有不同的词性,词性不同其意义、用法也往往不同.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②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①中的“则”是副词,在句中表示断判、确认,可译为...

15591384680:文言文中查找(而、其、以、与、则、之)这些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 -
栾克石—— 、【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15591384680:古文中以和以为用法和意思上的区别? -
栾克石—— 古文中“以”的用法,主要是虚词,但有时也有动词的用法.一、用作介词 后面有宾语,具体解释根据语境;如:常以身翼蔽沛公 以--用二、用作连词 连接前后词语或短语或句子,和介词的区别就在于前后都有,而介词只有后面的;如:险以...

15591384680:在文言文中,"以"的各种义项有什么区别 -
栾克石—— 以一、虚词用法:(一)介词:“以”字作为介词,它们后面一定带有一个名词或者词组.“以”字和它后面的名词或词组组成一个介宾词组.以”字后的名词或词组即是“以”字的宾语.整个介宾词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1.表示动作、行...

15591384680:九年级下文言文虚词整理,之,以,而然,乃,为,焉,于,其,虽,因,且,则,者,乎.要整理归类. -
栾克石—— 之⑴他,她,它(们).例: ①人皆吊之.(之:他,指上文善术者) ②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之:它,指狼.) ③ 然之.(之:它,指上文李 的话.) ④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本义项指后一个“之”:她,指燕后.) ⑤彼...

15591384680:关于文言文虚词意义与用法 -
栾克石—— 虚词的应用能力,靠平时的日积月累.除了强化记忆各个虚词的用法外,应该注意一些事项和方法.大体说来,可采取下列方式进行复习.1.分清虚实文言的虚词实词的分类,大体与白话一样,所不同的是,除了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

15591384680:初一文言文虚词归纳 -
栾克石—— 随着中考改革的逐步深入,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将更加注重理解和运用,不再考查那些烦顼的词法、句法等古汉语知识.纵观近年各地中考试题,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二是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

15591384680:文言文虚词的用法 -
栾克石—— 1.之 ⑴他、她、它(们). ⑵的. ⑶往,到......去. ⑷这,此. ⑸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⑹我. ⑺调整音节,无实义. ⑻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了消句子独立性. ⑼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2.既 ⒈尽,完了,终了:语未~.食~(指日蚀、月食...

相关链接:
首页
返回顶部
反馈及联系:
客知网